传承红旗渠精神 感悟创造奇迹的力量

传承红旗渠精神 感悟创造奇迹的力量
    1974年4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面貌好成就时,播放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红旗渠》,引起了各国代表们的震惊和感动。红旗渠也被周总理评价为并列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在这段林县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用极其简陋的工具“一锤一铲两手”修筑红旗渠的壮丽史诗中,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座民族精神的丰碑依然有着令人震撼的魅力,值得我们研究和发扬。
    一、探索红旗渠精神的根基——自力更生集中表现为依靠群众、自给自足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自力更生创奇迹,高兴红旗永向前……”这首《定叫山河换新装》讲述的这条“人工天河”,映照着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翻开林县的历史书,有一个字频繁的印在每一页,那就是“旱”。一年“旱”,一年“大旱”,一年“凶旱”,最后旱到发生了5次人相食,这些在明清时期的石碑上都有记载。林县人民过去只洗三次脸,出生、结婚和死亡。在林县还有一个故事人们至今念念不忘。1920年大年除夕,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来接他的儿媳妇王水娥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上吊自杀了。时代不同,我们怎么也理解不了两桶水就要了一条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当地人民的确想要解决用水困难的问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的用水问题,实现“清水到处流”的梦想,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三个考察组沿河而上寻找水源,最终敲定了“引漳入林”工程。但是困难随之而来。一是经济支援。当时国家面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批复中写道:“林县可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考虑是否兴建这个工程。”这意味着林县要想修建,几乎全靠自己的力量。二是属地协调。工程源头位于平顺县,属于山西省,人家能否同意?需要协调。三是修建困难。太行山横亘400多公里,到处悬崖峭壁,谈何容易?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杨贵不止一次表态:“一旦红旗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为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林县老百省吃俭用支援红旗渠,数万修渠大军自带铁锹、小推车上工地。为解决属地的问题,县委多次到平顺县协调具体事宜。为解决施工问题,集思广益,克服困难,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依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顽强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二、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实质——艰苦创业集中表现为敢为人先、勇闯难关
    “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1960年2月,三万多个普通林县农民走进了太行山,他们夫妻并肩、父子同行,没有专业的技术,有的只是一颗渴望水的心、渴望活下来的气。没有建设资金,就在县里筹集,乡亲们都倾全力帮忙,没有精准的测量设备,就用木板、线和水盆自己造个“水鸭子”,量出来竟然分毫不差;没有水泥铺河道,就自己烧;没有炸药在山上开洞,就研究自制方法的土炸药。根据历史记载,林县人自己制作的5170吨水泥,达到了总量的77.1%,自己制造的1215吨炸药,达到了总量的44.3%,烧制的14.5吨石灰更是完全自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选择的这些人,就是青年人。修建过程中最为艰险的工程名叫青年洞,不仅地势垂直,而且坚硬无比。在几乎快要放弃的时刻,横水公社的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悄悄开工。“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最开始,他们每天只能在石英砂岩上挖出不到半米,但后来这群青年人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的方法,开凿速度从每天0.3米提升到了2米,历经1年零5个月,终于在峭壁上凿通了长616米、宽6.2米的青年洞,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到1969年8月,红旗渠的所有干渠、支渠全部配套工程都完工。50万个林县人民中,前后有30多万走进了太行山修建红旗渠,共有81位民工为此牺牲,其中有61岁的老人,也有17岁的年青人。
    三、找寻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团结协作集中表现为众志成城、同心协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88岁的红旗渠建设劳模李天德回忆,在工地上,看不出谁是干部谁是民工。总指挥长、副县长马有金是抡大锤的好手,抢开12磅的大锤,一口气能打一百多下。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脸膛黝黑,人称“黑老马”。干部和民工的区别,在领给养补助时最明显。当时除自带口粮外,工地上根据物资供应情况,给予一定补助。1960年2月至8月,民工补2市斤,干部补1.5市斤,干部补1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149509.html